老师没料到,我们的一个简单批评动作,竟会让在班上一直表现出色的初中女孩玲玲自闭症了一个月。
不久前,玲玲来到杭州七医院看病,接诊专家发现,玲玲没装病,确实是由自尊心大受伤害引起的心音反应,这种心理原因致使躯体功能暂时失调。
这虽是一个罕见个案,但同校的老师们都非常感慨:为什么目前的孩子这么脆弱,经受不起一点批评与挫折?这与近几年突出强调的赏识教育是不是有肯定关系?目前的教育还需无需挫折教育?
[案例]
出色女孩的“自闭症儿童”
玲玲是临安人,今年15岁,正在上初中。
“普通人进心理门诊,都是一个人悄悄进去,但这孩子,是被她母亲背着进去的。”何鸣说,起初以为玲玲不会走路是生理原因,哪个知他检查一番后,发现玲玲的神经系统没任何问题。
“叫什么呀,多大年龄了?”何鸣试着以最简单的方法跟小女孩交流,结果她伸手指指嘴巴,示意自己不会说话。
“我女儿之所以会变成如此,那都得怪他们老师。”一说起女儿的怪病,玲玲妈就恨得咬牙切齿。
那天上课,玲玲实在被小说里的故事情节吊得难受,就忍不住拿出来看。没想到,刚把书给隐藏好,就被老师发现,走过来将小说没收,并在玲玲头上拍了一下。
从小成绩出色的玲玲,如此被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批评,那可是破天荒头一遭。于是,她当即大哭起来,从此就不说话、不走路。
“目前家一般都只有一个孩子,什么父母舍得打孩子,也别说骂,大家平时跟女儿说话,连大声一点都不会。”玲玲妈心疼地抱怨,“我女儿这么出色,凭什么要在老师那受这种委屈啊?”
“小女孩没装病,这是种心音反应。”何鸣说,由于老师的批评,让她感觉自己名誉受损,自尊心大受伤害,这种心理原因致使躯体功能暂时失调。
排除玲玲的心理障碍,并不困难。何鸣先是教她简单的发声,然后让她读报,最后放声唱歌。经过几十分钟时间,玲玲恢复了说话和走路的能力。
可为何玲玲在家就一直好不了呢?何鸣觉得:“问题的重点在孩子的母亲身上,一直把孩子捧在手心,犯错也不批评,反而还帮孩子一块怪罪老师。那还如何能让孩子释怀?”
一次意味深长的失败竞选
读三年级的小婕刚历程了一次班干部竞选。之前她当过多次班长,但这次选择竞选副班长。
“由于筹备充分,最后全票通过。”说起女儿竞选的过程,小婕母亲非常感慨。
为何去竞选副班长?这还要从小婕上学时说起。
小婕上学后,表现一直非常出色,不只成绩非常不错,在班里一直是班长。小学二年级下学期,班干部重新竞选,小婕想连任班长,但最后却落选了。
“落选是什么原因有不少,但非常重要的一个是,老师想让孩子受一点挫折教育。”小婕母亲说,竞选前老师就跟自己交流过,说小婕由于从小到大无论是学习成绩还是别的方面都特别出色,但最大的缺点是经不起批评,有时老师或者同学偶尔说她做得不够好,她就会难过很长时间,还常常眼泪汪汪。
小婕母亲说,其实这个问题她自己也发现了,但一直不知从何下手。老师的良苦用心,让她特别感慨。
果然,落选后,小婕还没有回到家就哭了,非常不理解地埋怨,自己各方面表现都非常不错,也没犯了错误误,没理由选不上。
给女儿做工作时小婕母亲反复强调了一点,虽然她非常出色,但其他小朋友也非常出色,也有亮点。“老师也跟她谈了话,最后孩子才慢慢想通了。”小婕母亲说,自那将来,孩子面对批评坦然了不少。
[调查]
10个父母9个不敢批评孩子
中国有句俗话“棍棒之下出孝子”,讲的是对挫折教育的推崇。但近期这类年,伴随中西教育理念的交流,赏识教育愈加多地让人提起,并有愈演愈烈之势。
“大家常常走极端,原来是‘棍棒教育’的极端,目前几乎是把‘棍棒教育’全盘否定,又走了‘赏识教育’的极端。”早报e家网友“巧笑倩兮”是一名小学老师,她说她过去遇见过一个学生,由于没做完作业被老师批评了几句,居然拿起书包就要回家,还说将来不上学了。“孩子是跟着爷爷奶奶长大的,从小就被过分娇纵,连父母都不敢批评他。”
记者在学生中做了一个小型调查,小学生8人,初中生12人。其中14人表示,平常在家,爸爸妈妈都是表彰多、批评少。有一名小学生还表示,在家都是他说了算,即使有哪些需要,爸爸妈妈开始不认可,只须自己一哭,立马没辙。
记者在早报e家群中调查了10名父母。大伙一致觉得教育孩子时应该赏识教育和挫折教育并行,但9名父母表示,实质状况中极少批评孩子,甚至不敢批评,由于稍微一批评,孩子就发各种脾气。另外,具体如何进行挫折教育,不少父母也表示没头绪。
[说法]
赏识教育不是简单表彰
“赏识教育是基础,但也要适合进行挫折教育。”朝晖中学德育副校长开心平觉得,赏识教育和挫折教育都要学会一个度。
“目前的孩子基本都是独生子女,甚至是‘独二代’,他们遇见的常见问题就是,听到的表彰声太多,批评声太少,所以常常是一遇见批评就同意不了。”开心平说,目前有的孩子一遇挫折动辄离家出走甚至轻生,跟父母、学校的教育都是分不开的。
不过,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时有一点非常重要,父母要掌握跟孩子进行交流。孩子做错事进行批评时也应该注意一个原则:对事不对人。
江心岛小学校长沈洪觉得,大伙也不可以把赏识教育简单地等同于表彰,赏识教育也是需要方法的。
“当孩子真的获得进步时再进行表彰,不要动不动就把表彰放在嘴边。无原则的表彰不只不利于孩子成长,还容易使其骄傲自满,心理承受能力减少。”沈洪说,譬如孩子的吃饭问题,对于刚刚入学的孩子来讲,按时吃饭、不挑食、不剩饭确实非常难得,所以在小学一年级,假如小朋友能做到这类,老师就会奖励他一张小卡片,对他的努力表示一定。而当孩子升入高年级时,这类就是他应该做到的,所以老师就不会再奖励。
体育训练是最好的挫折教育
“在门诊的时候,我常常问父母,你喜欢孩子什么?父母的回答总是是‘成绩好’。那抛开这个,还喜欢别的什么呢?十有八九的父母回答‘不了解’。”杭州七医院心理科主任陈树林说。
这就是目前绝大部分父母所进行的赏识教育,只须成绩好,就一味地夸奖,给孩子过度的保护,而不是真的地去赏析孩子的优点。
在陈树林看来,真的的赏识教育要讲究原则,应该就事论事。鼓励孩子去角逐,去跟比自己出色的人比较,由于社会的比较可以鼓励人进步。
目前一个家庭总是只有一个孩子,大伙都以他为中心,根本不缺表彰和夸奖。这类孩子欠缺的,是集体环境中的角逐,也可以理解为挫折。
作为父母,怎么样为孩子创造有角逐的集体环境进行挫折教育呢?陈树林觉得:“体育训练是最好的选择。”
陈树林说了自己对儿子的挫折教育。才8岁的儿子去练跆拳道,刚基础知识时比不上人家,小朋友特沮丧。他就鼓励儿子说:“这次失败了没关系,下次大家把人家比下去就好。”结果,下次小朋友真的赢了,回家讨奖赏。
陈树林没让他如愿,而是为他拟定了更高的目的。长此以往,伴随腰带颜色的不断变化,小朋友不只非常有收获感,而且也了解了“山外有山,人外有人”的道理。
最后,陈树林想告诉所有父母,对孩子的赏识教育不可少,但千万不要由于你的没原则,而让孩子失去了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