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孩子的将来是可以被规划的吗?在这个过程中父母饰演什么角色?
马东:我感觉所有些规划都是徒劳的
我感觉不可被规划,我感觉所有些规划都是徒劳的。我爸爸给我规划了好多东西,我感觉没一件可以达成,他没规划的东西或者严格禁止我做的事情,到最后由于遗传的力量是巨大的,或者其他的哪些原因,我又干上这行,所以我感觉没什么东西是可被规划的。
人的一生非常漫长,比大家预期寿命要漫长不少,所以在今天无论是成年人还是孩子,去奢谈长远的规划,我感觉都不如保留一些不确定性,让他一个人去探寻和发现,这个更要紧。
另外,我感觉目前的孩子都够聪明,由于刚刚那位教授在视频里面讲到,他说人的大脑神经的关联和人与人的接触有关。毫无疑问,古时候的人可以活动的范围譬如在150公里范围之内,终其一生,能接触的人只有大概三五百人。
而今天大家通过通讯和其他各种方法,可以接触到的人事是完全不同的。所以一个孩子在今天这个年代里面这么聪明,而他又有愈加漫长的一生,有哪些东西可以被规划,或者规划是否徒劳的?我不了解,但我只感觉还不如不规划。
俞敏洪:父母对孩子所谓的规划是把孩子塞进“罐子”里
我感觉最好的表达方法应该是爸爸妈妈有责任给孩子创造健康成长的环境。其实大家也很喜欢你爸爸,你爸爸给你创造了一个很宽松的自由成长的环境。即便他对你更高的规划尽管没成功,但他给你提供的成长环境是很成功的,他一个人本身对于生活、生命的信心和乐观在你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我觉得,中国父母对孩子所谓的规划不是一种规划,是一种强制,就像把人塞到一个大罐子里边,你给造出这个罐子的形状。中国古时候的时候,为了练习一种小丑把孩子出生将来放到一个罐子里面,就让他在罐子里面长,长成一个团,再把罐子打碎将来他跳出来,从此将来这个人就是一个罐子的形状,然后到处的表演。
那我感觉不少中国父母其实是很残忍的把孩子塞到了一个罐子里面,根据父母的需要来成长。
这反映了中国父母的心态,就是由于你是我的孩子,我有资格来规划你的幸福,规划你的行动,规划你的将来,我所做的所有都是为了叫你变得更好,有了这么一个很堂皇的原因告诉大家的孩子,你要听我的。
恰恰忘记了一件事情,那就是给人以自由,依据他一个人的成长要点来进步他空间,让他释放我们的创造力、想象力和喜好,其实比什么都要愈加要紧。
马东:“我这是为你好”,成了不少爸爸妈妈的借口
俞老师刚刚提到一个点:父母一直有一个心态,就是我是为你好。《极品说》也有一期话题叫做“我这是为你好”。其实这是不少父母对孩子,或者老师对学生,或者老板对职员,总之是上位对下位的一种特别直接的思维模式,我这是为你好,但这是不是真的?
这句话成为了不少人的借口,但这句话背后的心理原因到底是为你好,还是由于我体现了为你好,才可以让我一个人满足成为我一个人好?我感觉更多是后者,其实是一种自我满足。
我团队平均年龄25岁,我特别警惕这一点,每个小朋友在公司里边都可以跟我撕的非常厉害,我天天提醒自己,千万不要跟大伙说你的经验是对他好,这句话反正我一个人不信。
02
大家说要给孩子宽松的空间,有的父母的理解可能说宽松的空间难道就是我不管了吗,他爱做什么做什么吗?作为一个父母,我该给孩子自由的度在什么地方?
马东:同意不意味着无边界
我感觉核心的东西是同意。即使是孩子、同事、晚辈、朋友,其实他所要的全部都是你可以同意,无论他干什么,你都第一是同意。
但这并不意味着没边界,边界不是主观的,不是我想叫你如何,而边界是客观的。
譬如说大家要一块开会,大伙不要迟到,迟到的人发微信红包,这件事情不是我需要你做的,既然咱们定了规矩,就大伙都同意这种规矩,你被惩罚,即使是一个孩子,由于有错被惩罚,假如我是父母我也非常难受,但我肯定跟他说,那无法,由于这是规矩,所以我也不想如此惩罚你,但规矩是第三方的东西,咱们两个都同意。
但你的沮丧,由于被惩罚的挫败感,和你对此表现出的愤怒或者所有些东西的反应我都同意。
我感觉同意是父母与孩子,人与人之间非常重要的一个连接点。当然这特别考验父母,就是你到底能否够做到从心里面同意这件事。
俞敏洪:爸爸妈妈最应该做的3件事
给孩子成长空间,也并不意味着父母什么都不做了。我感觉父母有几件事情特别要紧:
第一个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间,关注孩子的性格特点和脾气。不是去告诉孩子你的脾气和性格如何变化,而是父母本身脾气性格怎么样的问题。
由于假如父母反复无常,孩子就会产生恐惧感和逃避感。假如父母通情达理,所有些行为都是可以预料的,孩子就不会产生稀奇古怪的脾气。
第二个是行为规范。行为规范,不是父母告诉孩子你需要每天学习,而是在日常接人待物到底如何做。我感觉第一父母需要做到位,可以以身示范。
我过去碰上一个母亲携带我们的孩子,那孩子才两岁多,刚好快递员把东西送上来,母亲跟孩子说谢谢叔叔,这孩子就是不说。这个母亲就跟孩子说:“不说是不可以的,由于人家给大家做了服务将来,你不谢谢人家,将来人家就不把东西给送过来。”
这孩子其实是能听懂的,再重新返回去,大声喊:“谢谢叔叔!”这个就是行为规范。
你告诉他这种小事,看起来特别小的事情,但一件两件三件五件十件加起来,这个孩子变成非常懂礼貌,比较容易被周围的人所接纳。一旦被周围人接纳,他会产生强大的安全感,他的性格特点、人品就会变得愈加的完善。其实不少小事会变成大事。
第三个兴趣引导对孩子非常重要。兴趣引导不是父母给孩子强加一个兴趣,对你说需要干这个事情,而是依据孩子的天性,让它变成自己生命中的某个强项。一旦碰到这件事情的时候他就会收获感,有存在感。
父母不要去说,孩子这个不如其他人,那个不如其他人。每一个人都有不少不如其他人的事情,但不要强化,而是帮着孩子在某些方面打造自信。
这种自信肯定不是说他这门课要学的多好,而是让孩子深刻的相信,不管自己处在哪个位置,其实自己都是被其他人接纳的。
03
俞老师说过,假如孩子不成功的话,那你爸爸妈妈做再大的事业也是非常失败的。但,大家如何界定孩子或者下一代是成功的?
马东:我爸爸期望我是一个普通人
我没界定。由于我一个人都不了解什么是成功。大家平常会谈论不少成功的条件、边界,大众媒领会说各种成功学,这个无法,我感觉大伙需要这种东西去衡量自己在社会上相对地方和价值。但这类在我心里无关紧要。
我爸爸其实不像俞校长所说的他期望我上名牌大学或者如何非常成功,我爸爸非常早的时候就跟我说,我期望你是一个普通人。其实,孩子的将来会如何跟大家的愿望其实不相干。所以与其你给孩子设定那样多你一个人心里的成功标准,不如你潜移默化的去影响他。
其实,孩子就是跟父母完全相同,你是什么样,他就什么样。
你谢谢送外卖的,他就会谢谢,你的生活里面不给其他人添麻烦,他就不会给其他人添麻烦。大家目前去日本旅游会发现,日本人有一个很很值得学习的传统,就是在他们的骨子里面有一种精神叫做不给其他人添麻烦,永远站在其他人的角度去想,我在地铁里需不需要打电话?我在街上需不需要吃东西?我是否会由于我吃了东西不好看给其他人导致不舒服的感受?当然可能他们过于紧致、闭塞和谨小慎微了,中国是一个泱泱大国,中国人其实不会有,但不意味着那些东西不应该被大家学习。
假如一个父母,一个成年人在家面、公司里面,永远把这类东西散发出来,就是不论大事小事,不给其他人添麻烦,我感觉你的孩子在你身边就必然会变成如此的人,他变成如此的人,他以后的生活,人际关系、工作关系就会是成功的。
我感觉成功是一个非常广义的东西,孩子内心的平和,他最后的愉悦,他找到了他一个人的兴趣,他非常松驰,这类在我心里面才是成功的。
俞敏洪:成功,是有一份喜欢的工作,一个喜欢的人
成功在我心目中比较简单。
第一是让自己存活下去的方法。
不是说你变成大富翁,更不是变成大官,而是说有自己感觉可以同意的,最好是自己喜欢的存活方法。譬如,巴菲特自己赚了那样多的钱,他的儿子背着吉他一天到晚在全世界浪荡,他非常快乐,我感觉这目的就达到了。巴菲特也说了从来不干预他的儿子,我的钱跟你没关系,这就是非常不错的状况。
所以大家培养孩子,中国的爸爸妈妈焦虑在什么地方,焦虑在大家培养孩子上名牌大学也好,都是期望孩子的存活条件好一点。但他忘了孩子的存活条件好与不好,其实跟他一个人的喜好是结合在一块的。一个人就算赚了不少钱,但每天做的是像被奴役一样的工作,给你不少钱,你也未必想干。假如说你拿的钱少一点,但自己非常喜欢这件事情,我感觉也非常不错,钱的多少跟个人的工作好坏没关系。
所以我常常说生活一辈子两个喜欢做到了就好,找一个自己喜欢的工作,找一个自己喜欢的人,特别要紧。大家常常是工作找的不好,结果找的人也是自己不喜欢的,或者喜欢的是错的,譬如男性喜欢女性的美貌,女性喜欢男性的家庭背景,最后结了婚才发现,完蛋了,这个其实不是自己喜欢的人。
第二个标准我感觉是有能感觉到快乐、幸福的能力。
或者说积极阳光的心态,就算每天扫垃圾也快乐的不能了,我在加拿大马路上看到的垃圾工人,就一边开着垃圾车过去,一边哼着歌,拖着垃圾筒走的时候,还跳着欢乐的舞蹈那种感觉,我感觉这个生活状况是我想要的。我感觉人的存活并不那样复杂,大家中国人就是一天到晚想要出人头地,所以把存活搞得复杂化了不少。
马东:最可怕的是大家把自己成长中的焦虑转移给了孩子
马东:我举一个例子,我妈妈今年76岁了,她在家面最大的喜好就是关灯,不管什么屋的灯亮了她就要关掉。我说:妈,这个灯是节能灯,就是你一开一关其实并不省电,还会损耗灯的寿命。你看它亮着其实是很低耗电的,反而是节省的。我妈说,好,我懂了。然后又关上了。
她是没方法的,由于她成长的年代电是很珍贵的资源,节省用电是她童年的烙印,由于她成长在没电的环境下面,她成长的过程当中电就是最珍贵的,所以今天你告诉她,她道理全了解的时候,她改变不了自己过去积累下来的行为。
其实大家这一代人,成长的环境都依旧没摆脱贫乏的烙印,这是大家成长的环境,贫乏的烙印会使大家这一代人变得贪婪更多,需要更多。即使你今天所得已经完全超出了你的所需,你依旧没办法停止,我的意思是说,大家其实都像我妈一样,道理大家全懂,但大家还是无力改变我们的行为,这是没方法的事情。
大家不必说由于大家今天说了解了这件事,大家就能改变。大家未必要改变,但必须要提醒自己,大家的孩子成长的环境跟大家不同,他不必这样,大家对于世界,对于索取,对于成功,对于财富的那些需要,跟他的不同。
只须能记住这一点,可能就会对孩子更多的松驰,让他一个人去形成他的人格,而不把大家内心因成长过程当中所积淀下来的焦虑转移到他身上,我感觉那种转移才是最可怕的东西。
04
马东老师说贫困贫乏会在大家心里留下烙印,譬如大家习惯了囤集东西,在教育孩子上,就表目前父母特别拼命给孩子赚钱,或者给孩子囤集各种能力,上各种各样的辅导班,请各种各样的老师。这是父母的焦虑。大家的焦虑会干扰孩子,他长着长着也开始像当年的大人一样,开始跟同伴角逐比较,继而产生不安全感和焦虑感。在这样的情况下,父母如何解决?
马东:孩子的两种教育要趁早
我其实没非常不错的方法,但我感觉孩子有几个教育,是尽快要去干预的。
第一是财富教育,财富教育不是钱的教育,而是你的是你的,我的是我的,然后尽快让孩子了解:在你成长过程当中有多少是我作为爸爸妈妈的义务,必须要给你的,有多少是我义务以外的需要,这是你一个人的事情。
第二个是生命教育,说极端一点,可以叫死亡教育,其实就是大家对于生老病死这件事情,让他更早的接触和理解,我感觉对他是有好处的。
其实“比较”这个心理,是非常难被克服的,但我感觉整个社会进步的速度比大家想象的快。近期在朋友圈里看到一种说法,以前男性会说你戴什么表,开哪款车,住什么房,但今天更多的炫耀方法是我在读什么书,我在上什么班,我在受哪种教育。由于这种教育本身也非常昂贵,但当你去跟其他人说我在读什么书,在自己身上做这种投资的时候,虽然也是一种比较,但我感觉至少是有进步的,这是非常不错的比较。
俞敏洪:大家的问题在于全民焦虑
其实美国孩子的重压也非常大,但更多的体目前精英阶层中间,前两天我还跟美国两个教授聊天,他说美国80%以上的孩子们都过得比较轻松愉快,由于他们的家庭对孩子的成绩没太多的需要,上公立小学、公立中学,最后找一份简单的工作。
但美国有10%左右的家庭,其实是比中国还要角逐得厉害,他们角逐的目的就是要上哈佛、耶鲁、斯坦福如此美国的强校。
我了解北大清华每年都有同学由于受不了这个重压,最后就跳楼、跳湖等等,其实学生是从高中就开始跳,所以不少高中把栏杆一直装到6楼,像大监狱一样,不叫你往下跳。美国这种情况也不少。我女儿在美国读的大学里,卧轨的、跳河的、跳楼的每年也有。在美国大学重压也非常大,是一样的道理。
但咱们中国的问题是什么呢?是全民重压和焦虑,最普通的老百姓都给他们孩子施加了非要考北大清华的梦想,大伙都互相比。
中国人本身就是一个比较心非常重的民族,大家成人也每天比,看哪个挣的钱比我更多,哪个买的房屋比我更大,哪个买的车比更好。大家让孩子们成绩好这件事情,其实是爸爸妈妈想要面子的一个表现,跟他想要一辆好车开着感觉是一样的。
如此就影响到了孩子们,孩子们倒过来就互相进行比较,比较之后孩子重压就会非常大,不光是比家庭背景,比自己穿的怎么样,还要比自己学习成绩到底怎么样。孩子也有非常大的重压。
这就要看爸爸妈妈什么反应了,假如爸爸妈妈进一步的反应是:“你就需要成绩给我弄好,你不可以给我丢面子”,那这个孩子的重压就更大了。
假如爸爸妈妈能告诉孩子说,无论是家庭背景不如人家,还是成绩不如人家,都不可以决定你将来终生的命和终生的幸福,你终生的命、幸福是打造在什么什么东西之上的,这话是我老给我的孩子说的话,至少可以缓解他们的一些重压。
爸爸妈妈能做到的,是尽最大努力去缓解孩子的重压和情绪,并且还能维持孩子对于生命和将来的热情,这件事情其实大多数人是办不到的,也困难做到。
05
二位感觉父母最应该给予孩子的是什么,可以静水深流的影响孩子将来?
马东:爸爸妈妈非常重要的是把我们的日子过好
我感觉非常重要的是,把我们的日子过好,中国人有孝道,有对老人的、对孩子的各种各样的约定俗成的传统,但把自己过好是一个尤为重要的事。
在你孩子成长到肯定年龄之后,你会多大程度上给他添麻烦?今天你寄予在孩子身上期望会多大程度上期望他回报给你?你今天是否跟孩子说你要好好好好学习,我全部身家都捆在你身上,我以后就指着你了?
这类对孩子的影响可能是终其一生的,这种重压是潜移默化的,这类东西都值得大家深思,当然未必有一个完美的答案。
俞敏洪:爸爸妈妈非常重要的是给孩子一个平和安定的成长环境
我感觉父母非常重要的责任就是给孩子创造一个平和的、安定的成长环境,就涉及到爸爸妈妈的脾气,爸爸妈妈对孩子的需要是否合理,爸爸妈妈有没时间伴随孩子成长,爸爸妈妈有没能力用我们的品格去影响孩子。
所以我感觉其实家庭教育说起来,仿佛表面看起来更不是什么大话题,不就是携带孩子一块成长吗?
但目前的问题至少我感觉到,大多数出问题的家庭的孩子之所以出问题,后来我发现百分之七八十的问题都在爸爸妈妈身上,所以这也是为何新东方要办家庭教育的初衷,我一直有一个简单的看法,你做好了爸爸妈妈,孩子必然会好的,真的是如此。所以我期望大家在座的先把自己塑造成合格的爸爸妈妈,尽管我一个人也不合格,至少大家应该付出努力,我感觉那就好了。